(相關資料圖)
久期財經(jīng)訊,3月16日,惠譽在一篇最新的報告中表示,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競爭從新能源汽車(NEV)延伸到傳統(tǒng)內燃機車(ICEV)領域,并且這一趨勢不斷升級并可能會持續(xù)到第二季度,或將侵蝕2023年整個汽車價值鏈的盈利能力。未來幾年,大眾市場合資企業(yè)(JVs)的品牌形象可能會減弱,內燃機車行業(yè)的盈利能力可能會持續(xù)下降,被邊緣化的合資企業(yè)品牌或將退出市場。
鑒于消費者需求低迷、來自新能源汽車的價格競爭加劇以及舊排放標準車型的去庫存,大眾市場的頭部合資企業(yè)從3月初開始為其內燃機車購車者提供巨額短期補貼。最引人注目的是湖北省政府和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Dongfeng Motor Group Company Limited,簡稱“東風集團股份”,00489.HK,A/穩(wěn)定)提供的聯(lián)合補貼。這些優(yōu)惠包括每輛車補貼最高9萬元人民幣,占入門級雪鐵龍C6標價的40%以上,但僅限于在湖北當?shù)刭徺I,該補貼計劃將于3月31日結束。到3月中旬,大多數(shù)頭部大眾市場合資企業(yè)都發(fā)布了截至3月底的促銷計劃,其中部分得到了地方政府額外提供的消費激勵措施。
原始設備制造商(OEM)聲稱,促銷只是限時活動,但惠譽預計,由于社交媒體的廣泛報道,中國消費者將預期內燃機車價格下調。潛在買家的觀望態(tài)度,加上比亞迪等新能源品牌的降價反應,可能會進一步降低短期內人們對內燃機車的購買意愿,給OEM帶來壓力以將價格競爭延長到3月底之后。傳統(tǒng)OEM(尤其是大眾市場合資企業(yè))及其經(jīng)銷商也面臨壓力,在2023年7月1日“國六B”排放標準正式生效之前清理庫存。上一輪排放標準升級(2019年年中生效)導致經(jīng)銷商在2019年第二季度大幅折扣,并扭轉了汽車銷售的季節(jié)性。
激烈的價格競爭可能會擾亂內燃機車的現(xiàn)行價格體系,擠壓大眾市場合資企業(yè)的長期盈利能力,此舉仍可能加快它們向新能源汽車的過渡進程,雖然新能源汽車的利潤率較低,前期投資也很大。大眾市場合資企業(yè)在中國的電氣化方面長期落后,自2022年以來面臨著來自經(jīng)濟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動汽車的直接競爭。
不斷升級的價格競爭也可能促使中國中低端電動汽車制造商與特斯拉(Tesla)、比亞迪(BYD)等領先電動汽車品牌以及大眾市場合資企業(yè)的內燃機車展開正面競爭。規(guī)模較小、產品競爭力較弱、成本狀況較弱的獨立新能源汽車制造商面臨更高的市場份額損失和利潤率壓縮風險,而那些沒有良好外部融資能力的制造商可能在未來一到兩年面臨生存挑戰(zhàn)。
價格競爭對整個行業(yè)盈利能力的侵蝕可能會分攤到汽車制造商(包括新能源汽車制造商)、供應商和經(jīng)銷商頭上。汽車價值鏈各細分市場的集中度或將上升,頭部企業(yè)將充分利用規(guī)模經(jīng)濟、技術和成本優(yōu)勢以及與上下游的議價能力,而邊緣參與者可能會遭遇不斷上升的虧損風險,甚至退出市場。
惠譽相信,盡管新能源汽車普及率仍在短期內波動(截至2023年前兩個月的滲透率為29%),但隨著中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持續(xù)上升,汽車制造商戰(zhàn)略性地加快向新能源汽車的過渡的長期結構性轉變將保持不變。
在特斯拉1月初降價引發(fā)新一輪新能源車價格競爭后,內燃機車連續(xù)5年銷量下降,相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其銷量將在2023年前兩個月進一步惡化。在2023年前兩個月,內燃機車的零售量同比大幅下降30%,而新能源汽車的單位銷售額增長則放緩至23%(2022年:90%)。在嚴重依賴大型合資企業(yè)內燃機車銷售的頭部車企中,東風集團股份的乘用車交貨量在2023年前兩個月同比大幅下跌51%,降幅大于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China FAW Group Corporation,簡稱“中國一汽”,A/穩(wěn)定)的31%和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SAIC Motor,簡稱“上汽集團”,600104.SH)的33%。
關鍵詞: